我对沙枣树最深处的印象就是每当初春时漫天的沙城暴伴随着刺耳的西北风呼呼地刮过窗外一旬后,走在上学的路边上那一排排盛开着密密麻麻的黄色、散发着令人陶醉的沙枣花。早晨母亲会在路旁折几枝沙枣花插在瓶子里摆在柜子上,刚走进屋就会闻到令人精神抖擞的沙枣花芬芳,再配上爷爷熬得茶香沁人心脾。还有秋分时节洒落在地上的黑色沙枣果实,它们有豌豆大的、也有蚕豆那么大的,偿起来有甜的、有苦的,至于沙枣为什么是黑色的,还要从我的家乡说起。
我家的小破屋坐落在大西北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带的一个小山村,这里有着“北风卷地白草折”的沙尘暴;有着“春风不度玉门关”、年降水量不足200毫升的气候;还有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地势。我们镇煤炭资源丰富,区里有个发电厂,运煤车一年四季经过村中的国道。又有大风这辛劳的“蜜蜂”搬运煤灰,所以路边的一切都被染色,原本金灿灿的沙枣也不例外被涂成了黑色。由于学校离家较远中午没饭吃,到了傍晚放学同伴们早已饥肠辘辘,路边的沙枣就变得秀色可餐,于是爬上树摘沙枣充饥成了我们一天最大的乐趣。沙枣水分不足,骨肉干硬,自然是没法和水多肉嫩的荔枝相提并论,但哪怕被刺扎,我们也乐此不疲爬到树梢摘满两只口袋,回家洗干净装在果盘里细细品尝。在我童年回忆里,无论是干旱还是多雨,沙枣树枝头总是沉甸甸地挂满果实,它不仅能充饥,还能防风固沙,是上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今天一望无际的沙枣树。它毫不起眼,不需过多关照便能顽强地生存在大西北这片荒漠中。
小学之后我便居住在城里再也没吃过沙枣,大学毕业后更是到了南方工作,这里四季如春,大厦林立,但我感觉少了些什么,直到今年春天姐姐朋友圈里一张沙枣树的照片才让我意识到,这里没有乡情,只有乡愁。家乡的春是伴着绵绵细雨的;是伴着滚滚黄沙的;是伴着青青草木的;是伴着坚韧不拔的性格的。沙枣已不是我的物质食粮,它已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它稳固扎根一方水土,不求滋润,将毕生献给需要的人。
当我再次站在一簇簇沙枣花下时,这里没有了川流不息的运煤车,没有了摘花的大婶,也没有了等待摘食沙枣的孩子。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文化要求越高,但沙枣树的精神我们应该永远传承下去。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一名西北人民的子孙,我想我也应该为家乡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建设家乡尽一份力。
通讯员:贺国琪